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出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对构建中国特色经济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区域经济发展也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从计划经济时期的区域平衡发展到改革开放时期的沿海优先发展,直至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不断变化和重塑。中国区域经济理论研究也从以主要借鉴苏联计划经济的生产力布局理论,到现代经济学的区域经济和空间经济理论,逐步进入到中国特色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创新和自主知识体系建立的新阶段。中国区域经济理论研究对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活动在空间的集聚与分散及背后的技术和制度因素及其作用机制,有了更加系统和深入的认识,为构建中国特色区域经济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提供了丰富的本土化资源和坚实的理论基础。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学理论研究要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指导下,紧密结合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借鉴现代区域经济理论,吸收和传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刻画改革开放与经济发展对经济空间演变的历史进程,揭示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自然、技术和制度三者互动的内在机理,构建中国特色区域经济学的自主知识体系。一、 构建中国特色区域经济学的自主知识体系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中国特色区域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资源配置与地理空间的相互影响及区域经济空间的形成和变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原理出发,研究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对地理空间的依赖和影响,以及相应的区域经济空间的形成和演变,形成了一系列技术和制度作用于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洞见,对构建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提供了理论指导。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的视角来看,资源配置活动一方面是资源在不同产业部门和不同地理空间的流动和优化配置,即工业化和城市化,另一方面是资源配置主体和资源配置方式的变化,即民营化和市场化。前者是经济发展,后者就是制度变迁,两者的关系反映出了社会经济活动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互动过程。因此,区域经济学研究社会经济活动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与地理空间的相互关系及作用,可以基于社会经济活动活动中的自然、技术和制度三者相互作用关系这样一条研究主线来展开。从自然、技术和制度三者的互动关系这一主线来研究区域经济时,生产力是指社会成员在共同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经济活动中获取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能力,而技术就是生产力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生产关系是指劳动者在生产力的发展及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关系、生产过程的组织与分工关系、产出的分配关系等,而生产关系同样是制度中最重要的因素。列宁在《哲学笔记》中就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互动的视角阐述了自然、技术和制度三者的互动关系,一方面地理环境的特征决定着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生产力的发展又决定着经济关系的发展以及社会经济和其他社会关系的发展。区域经济学在研究自然、技术和制度三者关系及相互作用时,可以从先天性因素和后天性因素不同的视角,把地理空间划分极少受到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及技术、制度影响的自然地理空间和受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及技术、制度等因素影响后的经济地理空间,区域经济学研究重点是在自然地理空间的约束下,技术和制度这些能动的因素变化对经济地理空间形成的作用机制。从历史来看,在技术和制度比较落后的时期,自然地理空间对经济地理空间形成的影响较大。但在工业革命后,科学技术进步和市场经济制度极大地突破了自然地理空间对经济地理空间形成的约束,由此造成了经济地理空间与自然地理空间的差异性扩大和多样性增加。世界银行《2009年世界发展报告:重塑世界经济地理》,将密度、距离和分割作为研究区域经济的三个基本维度,分析了如何通过技术进步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和通过改革来打破制度障碍:以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来缩短距离、以完善制度来减少分割,加快生产要素与信息在空间流动,集聚要素,提高经济密度。这就进一步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对地理空间的依赖和影响的理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深刻地洞察到自然、技术与制度之间的辩证关系,中国的区域经济理论研究必须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指导下,才能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区域经济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二、构建中国特色区域经济学的自主知识体系要同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实际紧密结合,以区域经济发展实践中的重大问题为导向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大国,有着自身独特的地理条件,同时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明显的差距。近一百多年来,又经历了多次巨大的社会制度变迁,在自然、技术与制度三个方面,与发达国家也都有着很大的不同。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为中国区域经济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本土资源。
新中国成立后,先是建立计划经济体制,由政府的计划来主导和调节区域经济发展,由此决定了国家的产业布局及经济空间的演变。改革开放时期,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开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乃至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对技术进步和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不断增强。同时,政府在资源配置中仍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是由政府和市场共同发挥作用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按照自然、技术和制度三者互动这条主线,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中,区域经济学在制度研究方面,必须重点研究具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结合这一中国特色的制度及其对技术和经济空间形成和变化的作用。新时期的区域高质量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同时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也面临新的国际政经环境,新的制度安排、新的技术冲击和新的空间结构。中国区域经济学研究应该以新时期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为导向,加快区域经济理论研究的突破创新,为促进区域高质量发展和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提供更强有力的理论支撑。(1)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推进过程中,区域经济发展动力转换、区域市场分割程度变化,产业空间布局和区域经济格局加速调整。中国区域经济学要围绕新发展阶段国际国内生产力的互动及国内外生产关系的调整,探索新发展格局下的区域经济理论创新。(2)数字技术及数字经济的发展,数字技术改变了要素空间流动的成本与收益对比,影响区域要素分布、流动与组合以及区域经济发展动力等。中国的区域经济研究要揭示数字时代下的要素空间流动与集聚的规律,创新数字时代的区域经济理论研究。(3)经济发展空间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集聚和承载经济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城市群一体化发展使得区域空间结构的网络化和流动性特征愈加突出。中国的区域经济学要围绕城市及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变及其内在机理,创新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研究。(4)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共同富裕目标将改变区域高质量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空间规划体系和区域政策体系的评价标准与维度。中国区域经济学要围绕空间效率与空间公平关系,拓展区域经济管理和区域政策研究,推进以人民为中心的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创新。中国经济发展中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有机结合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形成了中国特色的自然、技术与制度三者互动关系。经济学者要紧密结合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以区域经济发展实践中的重大问题为导向,积极探索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创新。三、 构建中国特色区域经济学的自主知识体系要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通过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来推动区域经济理论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在阐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时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国特色区域经济学理论研究只有通过结合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中华文明,才能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区域经济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
区域的划分、不同区域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区域的协调发展,是中国特色区域经济学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国内历史学和经济思想史的学者有关中国古代区域发展思想的研究表明,中国古代最早包含地理及区域经济论述内容的著作有《山海经》和《禹贡》,后者依据自然、经济、交通等不同条件,把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地区划分为九州: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后来就有了“茫茫九有(州),区域以分”的说法,从自然、行政、经济、文化等方面来研究不同的地理空间。司马迁在两千多年前编纂的《史记·货殖列传》,是我国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区域地理的著作,记述和分析了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人类生活即区域之间的相互联系,根据各地的自然条件和经济特征,把全国划分为五大经济区。此外,《管子》的经济思想中也有城乡产业布局的论述,论及城市与城郊地区(所谓“国”)和农村地区(所谓“鄙”)的农工商不同产业分布,主张要优先发展农业,围绕农业来适度发展工商业。桑弘羊基于不同地域出产不同物品的认识所提出的“本末并利”的重商主张,也包含着区域经济分工与贸易的思想。这些中国古代的经济地理和区域发展思想,包含着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阐述了中国历史中自然地理空间对经济地理空间形成和演变的影响,使得我们可以在更广阔的历史视野下来研究中国特色的自然、技术与制度三者互动关系,更好地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实际相结合来深入研究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同样是中国特色区域经济学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区域可持续发展要求在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基础上,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可持续利用及应对气候变化相协调,实现区域经济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中国古代区域发展思想中也包含着许多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思想。荀子特别注重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生态问题,重视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把保护自然资源视作安邦之策。管子在主张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来发展经济的同时,提出了“地利不可竭”,要保护自然资源,防止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滥用,否则的话会造成对生态平衡的严重破坏,带来各种自然灾害,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认为人、地、天、道、自然是一个整体,阐述了人和自然的关系及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中国古代区域发展思想中的这些朴素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有助于中国特色区域经济学理论研究中,更加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突出中华文明的连续性、统一性、包容性,通过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来推动区域经济研究的理论创新,加快建设中国特色区域经济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综上所述,中国特色区域经济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必须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紧密结合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科学地借鉴现代区域经济学理论研究成果,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通过构建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内在统一的学科研究框架,深入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证经验研究,讲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故事,揭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规律,提炼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经验,创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努力构建中国特色区域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 相关链接: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时代化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学习贯彻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精神笔谈(IV)